场地复兴 | 黄土窑洞的情感记忆 — 浅山美学馆 永威·山悦
黄土、石墙、窑洞、挂满金黄果实的柿子树
院里散落的瓦缸、石磨构成了国人对于黄土地区民居的所有印象
项目处于太行山余脉的黄土丘陵区。顺着山脉的变化,地块旁边形成一条深深的峡谷。场地内有多个河南传统的窑洞。初到这里非常的荒芜,但正是这种荒芜、这种原始自然的力量,将太行山的经脉肌理勾勒得清晰可见。
✎设计概念
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常被一些真实的事物所感动。它可能是一屡光线,也可能是历经岁月打磨的石块。这些感动我们的事物或者片段常常都是朴素的、极具质感,且富有生命力的。
黄土、石墙、窑洞、挂满金黄果实的柿子树,院里散落的瓦缸、石磨是质朴的,它们构成了国人对于黄土地区民居的所有印象。这些朴素、纯粹的事物,它可能随着时间、随着光线的变化而产生迷人的变幻。
如何链接过去与未来,传统与创新?
如何重拾对于黄土地区的情感链接?
这是设计之初不断探索思考的问题。
✎对人文的尊重
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场所内的窑洞
窑洞内壁用轻设计的方式进行饰面处理,保留了本身的质感。地面上的石料运用传统手凿石进行手工拼叠。窑洞内部用整块的米黄色洞石做座椅与喷泉,水缓慢的从窑洞的深处淌出来,流进窑洞外的水渠里,贯穿屋外的整个场地。
动与静、过去与未来、局部与整体,流水从古朴的窑洞里流出,为整个场所增添了生命力。
黄土窑洞的情感记忆,场地重生、赋予场所新的生命。
✪ 窑洞剖面及水渠平面施工图
入口处参照传统夯土墙的手法制作景观墙
采用当地黄土、红黏土配以当代工艺制作出富有大地肌理朴实、厚重的景观墙。
传统夯土墙具有泥土的质感和肌理,但可塑性及承重性较差。
经过对材料、工艺的仔细考量。最终确定用混泥土结构做墙的基础,表层混合当地的红黏土和黄沙,再结合钢结构固定打磨,最终呈现出厚重朴实的景墙效果。
✪ 夯土墙剖面施工图、施工现场照片
景墙围合的深处
放置了一处提取传统篆书元素设计的水中雕塑,这处雕塑,形成了空间的一个视觉焦点。
习茶是当代人将茶事美学与禅意慢生活联结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在空旷的场所中设计一个茶亭,成为该场所的视觉聚焦点,同时这里更是关于光线变幻设计的精妙之笔。
利用双层木格栅,处理亭子的墙面,
四面墙四面不同的花纹,透出四种不同的光。
从里往外看,或是夜幕降临后茶亭里发出的光,
又或是水隐映出茶亭的光影,显得生动有趣。
✪ 第一层木格栅 ✪ 第二层木格栅 ✪ 合在一起的效果
✎人对自然的尊重
这四棵柿子树,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,
几十年的光阴里,它们见证了这座山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。
它们的根深深的扎进这片土地,这里是它们的家。
本着对自然的尊重,设计中原地保留了这四棵柿子树。
为保留柿子树,前期设计及后期落地可谓煞费苦心。因设计需要,部分树干会被埋在土里。后经团队反复斟酌,最终为这四棵柿子树修建了天井,让它们仍旧安然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。
✪ 施工中的柿子树 ✪ 完工后的呈现
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。
裸土墙、夯土景墙、当地石材... ...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工艺,奠定了项目厚重质朴的基调,更增添了无限的野趣。
✪ 当地石材的拼接
✪ 自然木材的结构分解
✎对土地的尊重
设计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地形地貌,
利用地块本身的高差设计出符合场所气质的景观氛围。
当地石材风化面拼叠的景观池;
8米高差的山壁、裸露的黄土配以钢板扶梯,
空间感、质感的强烈对比,直接了当,令人震撼。
✎情怀落地
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,农耕时代生活在黄土地区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窑洞里。那时黄土成为当地人耐以生存的根基,是自然对他们最大的馈赠。如今黄土、窑洞成为当代人对于过去最深的情感记忆。
道合怀揣敬畏之心,在施工图落地阶段经过无数次的探讨、驻场反复斟酌,从地形的考量到结构的调整、从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到材料的甄选。最大限度的保留改造窑洞、建造夯土墙、保护场所的乔木... ...通过传统元素及自然元素的重新设计组合落地,打造观山色、品滋味、居天地间、神游于艺术的浅山美学馆,最终将情怀与理想落地变为现实。
夜幕下山林隐着永威·山悦
远观,它像是从土丘上、从峡谷里生长出的自然场所
项目资料
项目名称:永威·山悦
景观面积:25792㎡
开发商:永威置业
方案设计+扩初:太璞景观(Topo design group)
施工图设计及后期落地服务:道合设计一所
建设单位:河南申金置业
景观施工单位:嘉郁园林
摄影机构:日野摄影
点击图片查阅道合景观更多项目
注:本文由道合景观供稿景观周原创首发
欢迎分享,转载请后台发送“转载”按要求注明